在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中,常听闻“对称性”之说。对称的表达方式,是以中国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建筑物为始,用以解释建筑物及城市空间的最重要因素。虽说对称性不是中国审美意识的专利品,但也早已浸透于中国百姓的意识中。人们对于对称性的意识,被认为可以追溯到自古就不断积蓄着的道教和风水所带来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大到城市空间,小到建筑物、门、装饰、物品、餐具、设计等生活各处角落,对称性都以它相依相生的左与右展示着至高的美。
当我中国购物,拿起一件心仪的商品时,常常被导购推荐买下一对。不管这是否算善于推销,至少成双成对的物件被认为更有价值。
可以说是,一件物品的价值还不足,需要一对物品才行。只有一件无可替代、独一无二的物品是不行的。
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日本,陶器及量产品常以餐具为中心,其作者将其视为美术工艺品,在设计时注重自然感和偶然性。于是,在烧制过程中,主张超越创作意图,发生偶然意外的作品常有被赞赏的倾向。鉴赏家在欣赏陶器时,也常会夸赞陶器的“落灰成釉”使之独一无二,妙不可言。
然而在中国,意外落灰生釉的成品,被认为是失败的作品而不能作为商品存活并流传。
在中国古代皇帝所属的窑中,制成一千件作品当中会有一件最好的被选出进贡给皇上。
在这背后的中国陶瓷器产业中,有能够耐受在瓷土、瓷石、颜料、釉以及窑等方面的大量生产的专家和匠人,还有掌握鉴定权的皇帝官僚直属的监督官,以及为处理进贡剩下的商品而产生的交易网络和负责物流的基础设施。海陆两道的丝绸之路,也就是一带一路,其存在为超过千年的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奠定了基础。
中国与日本在审美意识上的根本差异,与其提供用以制成陶瓷器的瓷石和颜料的丰富矿物资源,提供用以烧制的柴火的森林,在生产陶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水资源,以及占有绝对优势的人才资源密不可分。
中国的陶瓷器市场,在大陆本身的规模、人口、丝绸之路对于古代的海外市场的扩张,以及制作者和商人的动力的影响,比现今中国的出口产业要强烈。中国陶瓷器制造,其资源来自大陆本身生产的矿物,备用制造的设施,以及海外进口,诚可谓无穷无尽。
由此,中国的陶瓷器产业演变成有望在海外繁盛的发达产业,与丝绸和茶一并被称为国家的战略性商品。而日本的陶瓷器市场大多仅仅存活于日本境内,就算是有海外市场,也是充当补全中国陶瓷器未达到的需求的角色。这是因为日本陶瓷器产业的资源以及国外输入的资源都非常有限。可以想象,日本的陶瓷器产业最后被浓缩成为了陶器产业。因此,日本的陶器产业之所以能够与中国的玉媲美,薄如蝉翼却能鸣响巨钟,也许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朝着收敛的方向发展。
文艺复兴绘画在意大利弗洛伦萨的盛放,与其赞助方的坚实后盾,以及从东方进口的天青石颜料为达・芬奇、拉斐尔和维梅尔带去的灵感不可分。相似地,景德镇的职人们在见到从遥远的伊朗运来的钴蓝矿所发散的蓝色时,想必心中的创作欲望也被强烈地激起了吧。
Written by:青花草堂主人 田中保成